“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大健康产业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中医中药、健康食品、养生养老、康体服务、健康管理等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其产业链条长,辐射范围广,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湖北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深入贯彻“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要求,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紧紧围绕中医药强省建设目标要求及《湖北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化学重点学科、湖北中医药大学医药卫生法学、中医中药学等优势学科群,以国家级公共事业管理一流专业建设点为基础,坚持以大健康产业发展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聚焦大健康产业发展政策法规研究、大健康文化与教育发展研究、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等重要领域,强化特色领域,突出应用研究,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取得一批有影响力的代表性成果,将研究基地打造成高端智库,服务湖北大健康经济社会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健康湖北建设的战略需求,全面落实健康中国、健康湖北战略要求,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做大做强优势和特色产业,坚定不移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凝练研究方向,优化人才队伍,推进平台建设,创新科学研究,夯实人才培养,加强社会服务,建设学术文化,将湖北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早日建成具有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术机构。
二、目标定位
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理论创新为指导,整合资源、汇聚人才、构筑学科基地,深入挖掘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咨政服务方面的优势作用,突出研究特色、提升研究质量,提高研究水平,度,结合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重点围绕大健康产业发展政策法规、大健康文化与教育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等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推进大健康产学研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把基地建设成高水平的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使其成为“理论咨询机构”、“学术交流平台”、“地方服务智库”、“人才培养基地”,为湖北省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重大任务
(一)科研任务
根据基地确定的科研方向,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组织科研工作的实施,做好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打造以教授、博士等高职称、高学历人才领衔的科研团队,着力提升研究基地科研水平。积极组织和申报相关国家级、省部级等高级别科研课题,争取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撰写高水平研究论文,力争出更多、更好、更高的成果。
(二)人才培养
1.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提升、引进、管理、保障与奖励等体制机制,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研究基地内外兄弟院校合作,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扶持培养力度。
2.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凝聚和培养一批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一支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团队,并积极吸收优秀本硕博学生参与研究,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
3.把重大项目的研究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配合相关专业申报省级、国家级一流课程,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向教学转化。
(三)学科建设
以研究基地为平台,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鼓励学科融合与交叉,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创新能力较强、治学作风严谨、学术成就突出的学术骨干,既重视基础一般科研成果,同时力争更高层次科研成果。加强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科意识,活跃学科的学术气氛。积极培育目前已初步形成的学科形态,努力构建学科体系,建立和完善学科建设制度体系,逐步达到建立以学科为基本单元的学科建设组织构架。
(四)学术交流
1.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莅临讲学交流,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学术水平的共同提高。每年至少举办2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和5-6次学术报告会。
2. 积极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和活动,与省内外、国内外相关的学术机构建立和保持学术联系。推动与其他研究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3. 建设研究基地网站,及时掌握科研信息,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研究,借助网络进行资料查询、信息交流和发布,使中心成为湖北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的信息资源交流重点平台。
(五)社会服务
1.进一步提升研究基地面向大健康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使科学研究产业化,提高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至少与2个以上的地方政府的对口部门、企事业单位有合作与服务关系。
2. 打造研究高端智库。以国家急需、服务社会为导向,围绕健康湖北、建设中医药强省事业等重大实践需求,提供高水平的咨政服务,完成有重大影响的决策咨询报告。
3.积极承揽省内外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委托的重大研究项目,广开研究项目和研究经费渠道,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研究基地良性循环和发展壮大。
四、科研目标规划
(一)湖北大健康产业发展政策法规研究
依托我校医药卫生法学优势学科,以国家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基础,卫生法省级教学团队为骨干,为湖北大健康产业政策制定与管理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积极参与湖北省大健康产业地方法规、规划、政策的起草、论证及实施效果评估,对建立健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实施重大政策提出建议,努力建成湖北省大健康产业决策与管理的咨询机构和服务大健康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高端智库。
(二)湖北大健康文化与教育发展研究
依托我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化学重点学科,省级荆楚中医药科研团队为骨干,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载体,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深入开展大健康文化传播、医学人文教育、中医药文化传承、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等方面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研究。重点挖掘大健康文化核心内涵,系统整理中医药文化重要文献,创新大健康文化传播尤其荆楚中医药文化教育阵地建设,打造大健康文化传播、医学人文教育、中医文化研究、心理健康服务以及卫生健康治理的新型高端智库。
(三)湖北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
本着“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宗旨,以促进湖北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为目标,联合本校药学院、中医临床学院、检验学院、人文学院等校内教学科研机构,以湖北省中医药资源为依托,结合“荆楚医药”产业发展的要求,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确立湖北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需求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目标任务,探索中医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发展战略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以及湖北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对策与途径。研究制定湖北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学发展的政策与对策,着力解决中医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重大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和促进湖北省中医药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五、政策保障
(一)完善工作机制
进一步发挥好基地统一指导和协调科学工作的职能,定期听取相关研究工作情况汇报,部署推进重大工作。要进一步把学术研究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对学术研究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形成学术委员会主任领导、委员分工负责、组织协调功能完善。
(二)强化经费保障
进一步加大对基地各个研究方向的经费投入,确保相关社科理论研究、宣传普及、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体系。改进和完善经费的投入方向和重点投入领域,更加注重经费投入的“绩效导向”“成果导向”,集中资金重点支持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项目。
(三)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1.加大对基地研究优秀成果表彰奖励力度。优化优秀成果奖奖项数量,完善奖项设置。
2.进一步改革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在各类成果评奖、人才推荐、项目评审等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全以创新质量与贡献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
3.改革完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科学设置考核周期,鼓励科研人员长期耕耘、潜心研究,推动科研人员和团队从追求成果数量向更加注重成果质量转变。
4.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防范教育与失信惩戒相结合的学术诚信机制,完善学术信用档案,引导研究人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弘扬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风气。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研究基地应由学术委员会统一领导、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和评估检查工作,并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意识形态工作专项督查。学术委员会要落实相关责任,要继续加强对相关工作的指导和协调,推动解决湖北大健康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把好正确的方向导向,着力抓好重理论研究的组织实施;要统筹资源,积极推进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建设;同时要加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二)加强协调,完善机制
1.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及时通报规划实施进度,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实施。要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全面检验、改进、完善基地工作相关制度,努力提升研究中心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2.加强规划项目的过程、流程和质量管理,有效进行项目实施过程控制。完善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宣传机制,形成畅通的成果报送和反馈渠道。
3.构建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形成有效运行的咨询工作和知识普及系统。
(三)督促检查,科学评估
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负责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研究中心成员积极配合做好各项评估工作,抓好对落实规划情况的日常督促检查,确保规划顺利推进实施。